您的位置:首页>栏目首页 > 财务 >

黎紫书携作品亮相广州,盼望与读者产生审美共鸣

2023-08-24 08:09:59    来源:南方都市报

在《流俗地》中,黎紫书编织着一个盲女与一座马来小城的故事。此黑暗,鬼影幢幢,但依然可以有爱,有光。在《告别的年代》《野菩萨》中,黎紫书构建了一个异域世界,她始终满怀着对历史的回望,对现实的关怀和对身份的探求。

作为马来西亚华语文学新生代最具实力也备受关注的作家,黎紫书从事创作多年来,一直致力于通过小说实践推动文学观念革新,在民族寓言书写中推动马华文学主体性的重建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8月20日至8月21日,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先后联合广州方所、1200BOOKSHOP举行“生活的全盘方式——黎紫书作品分享会”“在黑暗里寻找光——黎紫书作品分享会”两场文学活动,特邀马来西亚华人作家、《流俗地》作者黎紫书,文学博士、暨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龙扬志和B站读书区知名up主李乌鸦,走进《流俗地》这一长卷浮世绘,寻觅马来小城几十年的风雨悲欢,品味黎紫书的创作风韵。

1200BOOKSHOP活动现场 B站读书区知名up主李乌鸦(左) 马来西亚华人作家、《流俗地》作者黎紫书(右)

黎紫书,马来西亚“文学奥斯卡”——花踪文学奖马华小说首奖获得者,也是获得该奖次数最多的作家,“在马华文坛,她之崛起是因为她以二十余岁之龄,在短时间内连续获得国内外文学大奖”(黄锦树语)。2010年,她交出自己的首部长篇小说《告别的年代》,一举摘得第四届红楼梦长篇小说奖评审团奖。两年前,她携长篇小说《流俗地》归来,豆瓣八千余人打出五星满分,“凭借这部作品,黎紫书在华文文学里的位置算是稳稳立住了。”她从华语世界的边陲一步步走到中心,建构起一座“吾若不写,无人能写”的小说王国。

1200BOOKSHOP活动现场

在活动现场,黎紫书坦言自己对读者的重视。她希望自己的每一部作品都遇到“对的人”,盼望与读者产生审美共鸣与灵魂的共振。

走进人物的生长环境与内心世界

在马华文坛这个边缘地带的小圈子里,黎紫书知道自己注定是寂寞的。但马华文学这条路,从来不只有她一人踽踽独行。作为黎紫书多年的好友和研究马华文学的学者,龙扬志把这份友谊称为“作家与研究者相互之间的滋养”,是文学勾连起两人彼此间的对话,给曾经并不相识的两人带来了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。

马来西亚华人作家、《流俗地》作者黎紫书

引导黎紫书走上马华文学之路,并激励她将脑海中的《流俗地》落于纸上的关键人物是她中学时的华文课老师。老师包容了她散漫广阔的写作思维,让年少孤僻的黎紫书在案头、在笔尖找寻到了一处可以自由倾泻绵密心绪和无垠畅想的宝地。黎紫书说:“这是一件我必须终身感恩的事情。”

陪伴着黎紫书的,还有书中鲜活的流俗世界。一位故人的乡音口癖、一个南乳包的醇香甜腻、一只小猫的蠕动战栗、一条老华表带的软润发黏、一场节庆日雨水的冰凉潮湿……“我想要进入他们的生长环境和内心世界。写出那种打动读者、让他们感受到温暖的、纯粹的、细微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,是我作为作者的初衷,也是一个作家必要的训练。”

“我不是一个追求风格化的作家”

在决定抛弃固定范式的“得奖文体”后,黎紫书钻进了微观世界的深层叙事,把获得书写自由后摸索出的美学观融注进她的长篇小说《流俗地》,“我觉得《流俗地》只能这样写,必须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写”。《野菩萨》中的许多短篇小说是她在文学观成熟后的外化书写。摒弃了功利的目的,黎紫书真诚地将她的内心世界展露给读者。

B站读书区知名up主李乌鸦

李乌鸦从读者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疑问:黎紫书是如何从某一定型的文体中挣脱,重新找寻到属于自己的书写方式的?

黎紫书坦言,“我本来就不是一个追求风格化的作家”。马来西亚华人只是她的其中一个身份。黎紫书在粤语文化圈里生活、成长、工作、写作,又如一尾热带鱼潜入北冰洋,在中国、英国、德国等地巡游,她不断地书写自己的定义,不断拓展自己的文学空间和生活空间。作为跨族裔、跨语言、跨国际的写作者,黎紫书的作品涵蕴着多元的文化底色与文学特色。因而,不同的读者、学者对她的定义也各不相同。或诡异华丽,或返璞归真,或幽深潮湿,或暖阳融融,黎紫书在多样的文字风格中,灵活自如地构建最适合故事本身的文学世界。

盼望读者与她产生审美的共鸣

从撰写长篇小说《告别的年代》开始,黎紫书逐渐意识到自己已经与作品无法分开。由此伊始,每交出一部作品,黎紫书都期望它能遇上“对的人”,盼望着读者能透过作品与她产生精神的连结与审美的共鸣。

“对我来说,黎紫书有没有流芳百世是不重要的,我情愿《流俗地》活得比我长久。”对黎紫书来说,尊重作品本身比尊重作家更重要。对自己的作品,黎紫书一直保持着严肃与虔诚。

1200BOOKSHOP活动现场

《流俗地》以跳接时空的叙事手法为小说中的各个角色穿针引线,每一短篇看似独立却又连续。为了写好这些小城人物在生命狂流里的载浮载沉,黎紫书无数次在想象中回到故乡怡保,回到记忆中的旧街厂,坐在破落的茶室里面吃很便宜又好吃的鸡丝粉,过着老生活。于是,在无数次回归到最真挚朴素的世俗人情后,她终于写成了“有很多人,有许多声音,如同众声大合唱般的小说”,充满了锡都气息的“流俗众生相”。

《流俗地》中的返璞归真,是黎紫书用心打磨的结果,她评价自己的这部作品“未必每个字都圆满,但已经是当时的状态下能写出的最好、最能成立的作品了。”

1200BOOKSHOP活动现场

对于目前热门的AI写作,黎紫书回应道,自己也会用ChatGPT修饰某些公文语病、语气,但她并不担忧“AI写作是否会有朝一日代替作家”,因为AI无法代替作家完成对日常生活的体悟、对未知世界的想像,无法帮助作家体验不同人物的不同人生。

关键词:

相关阅读